VISION+ CAPITAL
News
元璟动态
VISION + CAPITAL
News
元璟动态
「任何一次投资,我们都问自己为什么是现在?这个产业正在经历什么?为什么是这家公司?这家公司新的机会是什么?作为投资人,我们看到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正在经历的变革与挑战,这将为一些伟大企业的诞生孕育土壤和空间,这是时代的机会。」
10 月 31 日,在由社宝科技主办的 2019「赋能未来」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峰会上,元璟资本合伙人刘毅然及投资团队为大家分享《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人力资源服务创新》,从投资人的角度分析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纵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我们现在总结下来,不管是供给端、需求端和政策都在经历一些新的变化,这也是让我们觉得会有一些新的模式、新的公司跑出来的机会。
首先我们来看供给端,中国人口增长正在放慢,青壮劳动力的红利点正在慢慢减缓、甚至消失,这给用人公司和企业用人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年轻人在用工和就业上的选择和偏好有所变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未必能再像原来一样自由地生存。
我们现在看到新经济业态在频频出现,随着网红经济、个体经济、共享经济相关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他们的用工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可能不再是一个朝九晚五的用工需求,需求方的变化也给产业里面的参与方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随着政策端金税三期的推出,社保入税的挑战,使得我们对产业用工的透明度、合规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供给端、需求端的变化以及政策上的红利,这是我们在任何一个行业最先看到的变革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时代背景。
如果我们用互联网思维来看,会发现在数字化、技术突破和流量组织形式上看到的一些突破点和变革红利,总结下来会有三大变化:
基建: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的数字化程度正在逐渐稳步提高,这包括企业内部的流程管理,同时也存在于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我们发现,企业自身信息化在向企业间数字化迈进,从而带来更多效能提升的基础条件。
新技术:任何变革都会伴随新技术的出现和介入 。我们看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在用人工智能、用远程协作的方式解决员工的首次招聘和面试,以及一些需要人脸识别和情绪识别的新技术来筛选人才,新的技术切实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人力成本降低,这本身就会直接催生出新的招聘模式或者新的企业后台财税模式等。
流量的组织形式:流量是永远的话题,落实在人力行业,我们寻找劳动力供给的过程中,传统方式可能正在被新的流量方式所取代。比如,一些新一代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尝试利用直播等新的流量方式引起年轻群体的关注,这些年青一代、新的人群会对这样的方式更加敏感。
其实,在现有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中,不少企业开始用系统及新技术能力解决大量交付需求/效能提升需求的案例,并且已经颇有成效,比如考勤打卡、算薪模块、社保的直连缴纳、RPA等,使得服务成本大幅下降,服务效率大幅提高。我们还发现,即便在人力服务领域,企业们也在尝试新的流量运营方式来组织用工模式,进行协同。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往往可以沉淀一些很有意义的数据,可以直接/间接地帮助了解该公司的运营情况、劳动力组织情况、甚至背后的一些潜在的需求,很多企业服务公司从一个角度切入,通过企业沉淀的运营数据挖掘新的业务机会,这些机会有些是和业务相关的,也有人力衍生之外的,比如金融等。
在 2015 年以前,中国的企业组织管理大多是粗放型的,近年来逐渐感受到降本增效的压力,开始重视成本效率,企业服务公司应运而生,他们从单点切入,把一件事情做好做透,形成单点服务。
企业服务行业经过 2015 年至 2018 年的发展,现在公司逐渐开始尝试基于现有服务进行横向业务扩张,一方面形成业务规模,同时增强客户黏性,这个是很明确的趋势。
我们看到社宝科技也正在朝着这个趋势发展,他们在今天发布了 HRWORK2.0、入职通 2.0、社保通 5.0、薪资通 2.0等人力资源科技产品,希望在泛人力领域在跟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寻找更多合作机会。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自己认为可能出现的新王者风范,作为一个科技公司,首先要有系统产品的核心突破能力,产品能切实解决产业痛点或者很明确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谓的空军打法是一个产品系统驱动的打法,在美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家 SaaS 服务公司,做好一个通用系统产品之后,直接提供给很多企业,这是一个相对标准化的过程,一些数字化程度高的企业可以直接使用该系统。
而在中国的现实市场环境里,一定要有陆军部队的配合,也就是说企业要有系统性的服务和交付能力。这是因为中国企业的数字化程度不同,地域差别也很大,因此对系统的使用能力差别较大。
中国特色的企业服务公司一定要有很强的本地服务能力,才能把产品和系统真正铺下去,才能真正地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目前我们看到的更多案例是,在很多领域一个阳春白雪的系统级产品可能最后根本无法落地,中国的现实情况一定是空军和陆军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所谓王者,就是最后一定要能持续做大,在一开始切入客户的基础上,发展更多衍生业务去渗透服务、匹配客户需求,在生命周期价值下实现更多收益,从而达到真实、长久的持续供给的目的。